基本概况  档案法规  档案征集 
 校史日志  编研利用  兰台世界 
 
服务之窗 more >>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史人物>>正文
校史人物
2017-04-05 10:34  

一、校史人物(以建国前为限)

(一)历任校长、副校长及前身院校与合并院校校(院)长

1、历任校长、副校长简历:

吴玉章(1878—1966),又名永珊,字树人,曾用名平萍等,四川荣县人,著名教育家,延安大学首任校长。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曾任总统府秘书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党部秘书。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1928年至1937年,先后去苏联、法国和东欧工作。参加过共产国际七大。1938年4月回国,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并任国民党参政会参议员。9月初,第一次回延安。9月2日,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39年11月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0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长, 1941年9月至1944年3月任延安大学校长,1942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新教育会学会理事。1943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1945年随周恩来赴重庆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等职。1947年返回延安,1948年6月任华北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66年12月12日,在“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一代尊师不幸与世长辞,终年88岁。

周 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湖南益州人。延安大学第二任校长。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曾任中共中国左联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主编。1937年起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边区文协主任、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4月到1944年4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主持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的合并工作,并领导了各学校的审干运动。1944年4月任延安大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北联大副校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华北中央局宣传部长。在延安时期,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发表了《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论赵树理的创作》、《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等论文。并主持了大型丛书《国民文艺丛书》的编选工作。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一届学部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顾委员。1989年7月31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论著有:《表现新的群众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等,并有《周扬文集》出版。主要译作:《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等。

江隆基(1905—1966),字盘安,别名半庵、仲平,陕西西乡县人。杰出的教育家,延安大学第三任校长。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日本明治大学,专攻经济学。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经济系留学,参与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和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任书记。回国后以西安绥靖公署政治处上校秘书身份,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西安事变”后,出任陕西省第二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授。1938年5月到延安,先后担任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社会科学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附中校长。1945年11至1946年9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兼党委书记(主持工作)。1946年10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兼任延安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1949年5月任西安军管会教育处长。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1952年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59年1月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甘肃省委委员。1962年提出高等学校八条工作经验。文革中惨遭迫害,不幸于1966年6月25日与世长辞。1978年4月,党中央予以平反昭雪。著作有:《边区教育的回顾与前瞻》、《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江隆基教育论文选》等。译著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经济学大纲》、《斯大林与红军》等。

李敷仁(1899—1958),原名文会,字敷仁。笔名老百姓、咸贞等。陕西咸阳人。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1919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25年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地方军队及咸阳县立高小任教。后任《中山日报》总编辑。1930年10月,杨虎城资助他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被留日学生推举为留日革命学生会监察委员。回国后,他一边任教,宣传抗日救国,一边翻译寺岛一夫的《日本经济恐慌的新阶段及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系》,并参加了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实行抗日救亡教育。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1月12日创办《老百姓》报,进行抗日宣传鼓动工作。1944年创办《农村周报》。1945年主编《民众导报》。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西北总支部委员兼青年部长。1946年5月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幸免于难。同年7月进入延安,任延安大学校长。1949年5月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0年5月后,历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还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陕西省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陕西省中苏友协会长、全国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民盟第一、第二届中央委员。1958年2月19日在西安病逝。著有《李敷仁诗文选》、《抗战歌谣》、《关中民歌集锦》、《中华民族革命歌》、《老百姓社论集》等。

赵毅敏(1904—2002),原名刘昆,河南滑县人。延安大学第一任副校长。河北大学肄业。1924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回国。曾在哈尔滨、上海、奉天等地从事革命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审科科长、代秘书长,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兼沈阳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部长,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代表兼政委。1935年赴苏联参加第三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任莫斯科东方大学第八分校校长。1938年回延安。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解放日报》社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延安大学副校长。1945年后,任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兼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中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和文化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纪委副书记、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党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王子宜(1908—1983),陕西保安(今志丹)人。延安大学第二任副校长。曾任延安行政学院代院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在陕北榆林、保安等地组织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9年8月至1930年7月任中共保安县永宁山支部书记。1931年因给刘志丹组织革命武装搞军火被敌人逮捕,被关押榆林监狱两年。1935年策动民团部分人员发动兵变,携带武器参加红军。1935年后历任陕甘苏维埃总务处处长、内务部部长、裁判部部长和国民经济部部长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定边县县长、三边专区专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主任等。1941年调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9月任延安行政学院代院长,1943年5月至1944年4月任院长。 1944年5月至11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兼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同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副院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秘书长、民政厅厅长。1948年10月兼任延安大学政法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部长、人事部部长兼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负责修建宝兰铁路的民工动员工作。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顾问等。

张如心(1908—1976),又名恕安、恕心,广东兴宁人。延安大学第三任副校长。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人。1926年赴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11月回国,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筹备工作。1930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任研究部部长。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社会科学研究会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总政治部《红军报》主编、总政治部团政治委员训练班主任。1932年6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瑞金红军学校团政治委员训练班主任,同年冬改任红军学校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3年冬调到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红军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主任兼红军大学政治教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员、八路军军政学院教育长、中央党校三部副主任。1941年3月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表述。1944年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哲学政治课教员。1946年初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东方文化》副主编。1946年8月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大百余名教师、干部到达佳木斯。10月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校长。1950年4月东北大学易名东北师范大学后继任校长。1952年10月调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委员、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政协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6年1月因病在上海逝世。著有《哲学概论》、《论我国过度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与作风》等。

李之钦(1907—1996),陕西省延长县人。延安大学第四任副校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期先后在北京弘达学院,辅仁大学学习,并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革命理论。1935年起在陕西省延长县苏维埃政府,陕甘工委,陕西省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工作,先后任教育科长、教育部长、民政部长。1946年9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党总支书记。1948年11月至1951年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1年7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教育处处长兼西北教育局局长。1953年5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1953年12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4年10月调中共中央西北地区工作部任文教处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处长。1958年10月调甘肃工作,任原甘肃师范大学(后易名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73年起在甘肃工业大学工作,先后任校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党委书记、校长。1982年12月当选为第四届甘肃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任甘肃师大名誉校长。并先后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和延大甘肃校友会名誉会长。1993年5月离职修养。

于 藻(1905—1968),原名何寓础,又名何琪,别号云嵯,笔名语粗、石林,陕西长安人。延安大学第四任副校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奉派赴陕西绥德省立第四师范,以教员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后又赴渭南县立中学教书,任中共渭南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8年参加了渭华起义。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西安、蒲城、三原、凤翔一带担任中学、师范、女师的校长、教务主任、教员等职。1933年6月接通时任杨虎城十七路军学兵团团长王泰吉与中共陕西省委的关系,参与了耀县起义准备工作。1937年11月任《老百姓》报社长。1938年第四次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结束了十余年的教书生涯,获释后奉中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军队中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参加了中条山抗战。1947年进入陕甘宁边区,9月到延安大学更名于藻接替范长江担任延安大学新闻班主任,11月任延安大学第一副校长,1948年4月任中共延安大学总支部组织委员,代理校长工作。1949年初南下韩城,负责延大分校工作。5月担任中国民主同盟西北临时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6月初担任西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党组成员。1952年兼任西安市人民政府机关统战委员会主任。1965年选为西安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3月8日在西安病逝。著述有《中国共产党奋斗简史》、《社会学讲授大纲》、《国家与政治》及讲义多种,并写有《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的一些情况》等回忆文章。

马明方(1905—1974),乳名罗增,号济民,曾用名汝舟,陕西米脂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延安大学易名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后的首任校长。1925年在绥德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受党的委派到西安国民军第二军中做兵运工作。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二营政治指导员、中共支部书记。1927年回到陕北,先后在绥德、横山、米脂等县任中共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31年任中共陕北特委代理书记。1933年主持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做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决定。1934年至1937年,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陕北省委书记。1937年任边区政府委员、民政厅厅长。1938年去苏联学习。1941年回国途经新疆时,曾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拘禁。1943年4月2日被捕入狱。狱中参与领导绝食斗争。1945年获释出狱,回到延安。同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兼中共晋南工委书记。1949年6月兼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陕西省军区政委。1952年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财经委员会主任,西北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财贸部部长。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2、前身院校与合并院校校(院)长简历(以学校成立时间前后为序):

朱 德(1886—1976),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安吴青训班名誉主任。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任安吴青训班名誉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1940年5月从前线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冯文彬(1911—1997),浙江诸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4月后历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安吴青训班班主任。后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负责泽东青干校筹建工作,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副校长。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中央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成仿吾(1897-1984),原名灏,笔名石厚生。湖南新化人。陕北公学首任校长。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1922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物理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出国,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直接用德文版本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31年9月回国后,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活动。11月初到达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及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1934年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任党校政治教员兼高级班主任。同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1937年8月调任陕北公学校长,开始了陕北公学的筹建工作。1939年7月后,历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华北大学副校长等。1950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等职。1972年调北京任中央党校顾问。197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名誉校长。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等。主要著作有《长征回忆录》、《战火中的大学》、《成仿吾教育文集》、《成仿吾文集》等。

李维汉(1896—1984),曾用名罗迈、王金,湖南省长沙人,陕北公学第二任校长、党团书记。191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至1927年4月任中共湘区委——湖南省委书记。在此期间,并被选为中共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后,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务委员,在八七会议上担任主席,同瞿秋白苏兆征等被选举组成中共中央临时中央局。1928年后,历任中央巡视员、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书记。1931年去苏联学习,1933年回国后在江西苏区任中央组织部干事、组织部长。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总政地方工作部长。到陕北后,任中共定边工作委员会书记、陕甘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北公学副校长、校长,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和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西北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驻重庆、南京代表团团员,中共中央城工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政务院秘书长、中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秘书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十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是中共四届中央委员、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著有《回忆与研究》等。

王 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又名陈绍玉,字露清,安徽六安人。中国女子大学校长。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11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长米夫的支持下,他逐步成为教条主义宗派的首脑人物。1929年10月回国后,任《红旗》编辑,发表“左”倾思想的文章。以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身份于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选入中央政治局。同年10月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不久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负责亚洲、拉美各国共产党事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推行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到严重危害。1937年11月回国,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免去其书记职务。之后,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委员等职。1939年7月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校长,创办了《中国妇女》杂志。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他受到了严厉批评。中共七大时为了团结他,仍选他为中央委员。建国后,任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50年负责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但已去苏联就医,长期滞留不归。

陈 云(1905—1995),原名廖陈云,江苏青浦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先后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委员兼农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等。后回上海,先后担任中共闸北区委书记、法南区委书记、中央特科书记等。在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起,为历届中央委员。同年9月,任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5年6月在长征途中,被派回上海恢复党的秘密工作。同年去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1937年4月回国,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1937年11月到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1940年2月至1941年9月兼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历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1975、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7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主要著作收入《陈云文选》。

林伯渠(1886—1960),原名林祖涵,号伯渠,字邃园,湖南临澧人。行政学院首任院长。1904年被选送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春天回国后,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约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袁世凯通缉,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受命回国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39年冬至1941年8月兼任陕北公学秘书长。1940年7月至1942年8月兼任延安行政学院院长。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要著述收入《林伯渠文集》。

李富春(1900—1975),又名大盛、李能,湖南省长沙市人。延安自然科学院首任院长。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邓小平一起主编旅欧团支部刊物《赤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之一。1925年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和代理书记。1927年起,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等职。1931年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委书记。1939年5月,兼任沿岸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1940年1月,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后继任院长(至1940年7月)。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财政经济工作部部长、中央办公厅主任。解放战争时期,调任东北工作,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参加领导了东北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后,历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工交办主任。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著名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学院第二任院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回到长沙,创办长沙第一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 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央苏区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1932年10月兼任中央列宁师范学校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1937年11月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名义回长沙,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1940年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至1943年4月)。建国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名誉主席。其后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在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主要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等。

高 岗(1905—1954),原名高崇德,字硕卿,陕西横山人。延安民族学院院长。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31年,在国民党西北地方部队中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发动武装起义。1932年任中共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队委书记。1933年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治委员,11月后,任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政治委员、红二十六军政治委员。1934年后历任第二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中共陕甘省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长期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1941年9月至1943年4月兼任延安民族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建国后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揭露了他与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1954年8月17日自杀。1955年3月被开除党籍。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后撤销)。

3、前身院校、合并院校副校(院)长(以学校成立时间前后为序):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安吴青训班副主任、泽东青干校教务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到延安,同年10月至1940年4月任安吴堡青训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40年5月至1941年9月,任泽东青干校教务长。1941年2月后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兼任延安大学合并委员会委员。1948年和1949年先后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和新闻总署署长。建国后,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195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5年当选为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等。

刘瑞龙(1910-1988),曾用名石钧、李也萍、王大舜。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副主任。192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副书记,中共南通县委委员兼城区区委书记,中共南通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通海特委书记,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1931年后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中共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兼军委委员等职。1933年到川陕苏区,先后任红29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历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西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7年夏回到达延安,1937年10月任安吴堡青训班教务处长、安吴堡青训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39年12月起,调任中共豫皖苏区委员会副书记、苏皖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区委员会副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民运部部长、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中野战军北线后勤司令部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5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书记、国家农业部副部长、顾问。曾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著有回忆录《回忆红十四军》、《难忘的征程》等。

沙可夫(1905—1961),原名陈微明,又名维敏,字树人,号有圭,笔名克夫、古夫等。浙江海宁人。1937年延安,任新华通讯社主任。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后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文委书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院长、华北大学三部主任。建国后,曾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副院长、党委书记。出版有《沙可夫文集》。

柯庆施(1902—1965),原名尚惠,笔名怪君,乃康、敬史等,安徽歙县人。兼任中国女子大学副校长。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参加远东民族会议,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团中央工作,后参与组织反基督教大同盟和上海平民女校的管理工作。1924年冬赴苏联海参威从事华工宣传教育工作。1926年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长。1927年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1929年秋参加组织“大冶兵暴”。后任红五军五纵队政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1933年4月到张家口任中共前线委员会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37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1939年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延安女子大学副校长。1947年后历任晋察冀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晋察冀分会副主任、晋察冀行政干部学校校长、晋察冀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行政干部学校校长、石家庄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市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届二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委员。1865年4月9日,在成都病逝。

陈康白(1898—1981),原名运煌,湖南长沙人。1927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任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教员,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员。1932 年赴哥本哈根大学研究院研究有机化学。1937 年回国赴延安,1940年8月至1943年4月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1943年5月至1944年6月任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化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等。1950年当选为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李六如(1887-1973),原名李抱良,又名李宝良,湖南平江人。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3年赴日留学。1918年归国后任教于平江女师。1921年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进入闽西革命根据地参加财经领导工作。1932年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家银行总行副行长、代理行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5年冬被捕入狱。1937年获释出狱转入延安。曾任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财经部副部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中共热和省委常委兼省政府秘书长、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法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查署副检查长、党组书记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等。

王凌波(1888-1942),化名黄德宜。湖南宁乡人。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早年先后在宁乡、益阳高小、师范讲习所任国文、史地教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中共宁乡县支部书记、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书记长、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因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党营救出狱,赴延安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10月同徐特立到长沙,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兼新四军驻湘办事处主任。1940年12月返回延安,任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主持校务工作。1942年9月3日晨,突患脑溢血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高克林(1906-2001),原名高文敏,又名高子谦、王子和,陕西华县人。延安民族学院副院长。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国民军,曾任国民军联军第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山军事学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28年参加了渭华起义。后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司令部参谋主任。1929年秋起,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军委书记、天津市委军委书记、直南特委军委书记等职。1936年秋到陕甘宁边区,任东华池县东北军工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长、中共洛川特委书记、延安民族学院副院长。1942年后任中共塞北工委书记、塞北军分区政治委员。1945年2月起任中共绥蒙区党委书记、雁门区党委书记兼雁门军区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绥蒙区党委书记兼绥蒙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绥远(今属内蒙古)省委书记兼绥远军区政治委员。建国后,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军区副政治委员、第23兵团政治委员。1951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志匀(1910—2000)陕西延长人。新文字干部学校副校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红26军。曾任陕甘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1936年历任鲁迅师范学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学校教育科科长,新文字干部学校副校长,延安大学新文字系主任,中学部主任。1943年负责新文字干部研究班。1949年后,历任陕北行署文教处处长,青海省文教厅、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兼文教党组书记,甘肃师大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1980年任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党组成员。1983年至1985年任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

(二)部分名师名录以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

艾 青(1910—1996),1945年上半年到延安大学鲁艺文学系任教。同年10月由鲁艺组织了两个文艺工作团,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该团到张家口后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为文艺学院,任副院长。主要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黎明的通知》、《诗论》等。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又名李崇基,云南腾冲人。1941年9月任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编为《艾思奇文集》,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蔡若虹(1910—2002),原名蔡壅,江西九江人。1930年在上海美专学习,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1939年至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员、系主任,并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执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编辑、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蔡子伟(1908—1990),原名建勋,陕西蓝田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48年任延安大学高中部主任。建国后曾任农业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农业组组长,全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曹葆华(1906—1978),四川乐山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出版有诗集《寄诗魂》、《落日颂》、《无题草》,译著《现代诗论》、《科学与诗》。1939年赴延安,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俄文翻译,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俄文翻译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翻译出版有《列宁与文艺问题》、《苏联文学艺术问题》、《论艺术》(普列汉诺夫著)、《文学书简》(高尔基著)等,并与人合译《演剧教程》。

陈昌浩(1906—1967),湖北汉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冬,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1937年到延安。先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授课。建国后,曾任中央马列学院副教育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陈荒煤(1913—1996),原名陈光美,湖北襄阳人。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到延安,任教于延安鲁艺戏剧系、文学系。后任文学系主任。建国后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出版有《荒煤短篇小说选》、《荒媒散文选》、《荒煤文学评论集》等。

陈唯实(1913—1974),原名陈英光,又名陈励吾、陈悲吾。1913年出生于潮安县官塘乡。1938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政治系副主任,同年11月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并任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等职。其主要著作有《通俗辩证法讲话》、《通俗唯物论讲话》、《新哲学体系讲话》、《新人生观》、《革命哲学》、《陈唯实文集》等。

崔 嵬(1912—1979),山东诸城人。1938年2月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之邀赴延安,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随鲁艺的部分师生赴敌后晋察冀边区,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建国后,主演了《海魂》、《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故事片。

党修甫(1903—1972),又名家宾,王村镇坊社村人。1947年到延大分校任教,后到延大总校任教育系副主任、部副主任等职。1949年9月,先后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任副教授及初等数学教研组、数学教学法研究室主任等职。

杜矢甲(1915— ),原名杜刚,回族,北平(今北京)人。先后在京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8年3月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员,并从事创作、演唱活动。建国后,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音乐指导、艺术顾问,中央民族学校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解放战争时期返回延安任延安大学新闻班班主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之后,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负责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

高 鲁(1912— ),四川隆昌人。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大学任文艺系文学班班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民间文学》编辑部主任、山西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主编出版有《山西民间故事选》、《山西民间歌谣选》等。

高敏夫(1905—1975),原名高锦亮,陕西米脂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调鲁迅艺术文学院资料室工作,1945年9月至1949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工作,并兼任延安大学文艺系教员,主讲《说书》。整理改编有鼓书《刘巧团圆》、《狼牙山五神兵》、《王丕勤走南路》,编有《陕北谚语集》(编者之一)。建国后,曾任西安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公 木(1910—1998),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张松如。河北束鹿人。1938年8月到达延安,曾与郑律成合作过《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军歌》被广为流传,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随后调鲁艺文学系任教。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参与创办东北大学、任教育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吉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吉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吉林分会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公木诗选》、《古典诗论》等。

古 元(1919—1996),广东中山人。1938年9月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41年回到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美术工场木刻组组长,兼任部队艺校教员。获得延安青年文艺甲等奖。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场改为研究室,为研究生,并任创作组组长。1945年任鲁迅美术系教员,创作组组长。建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出版有《古元木刻选集》、《古元水彩画选》等。

郭 琦(1917—1990),四川乐山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肄业。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大学任教,主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建国后,曾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当代中国丛书·陕西卷》主编。

何定华(1908— ),原名方瀚,湖北蕲州(今蕲春)人,日本早稻田大学肄业。1933年参加日本共产党。1937年加入中共共产党。陕北公学教务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湖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武汉大学副校长、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何干之(1906—1969),原名谭郁君,又名秀峰、卫中、华生,笔名杜鲁人、何汉生,广东台山人。1925年毕业于岭南大学附中。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北公学主任教员,中共中央党校教研室主任,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系与中共党史系主任、研究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历史组委员。

何其芳(1912—1977),原名永芳,四川万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9月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鲁艺文学系教员、系主任。建国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编为《何其芳选集》、《何其芳诗稿》、《何其芳文集》等。

何思敬(1896—1968),原名何畏,字思敬,浙江余杭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先后担任抗大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处研究员,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延安新哲学会负责人。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有《马克思的国家与法权学说》,译著有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克劳斯维茨的《战争论》和黑格尔的《法律哲学批判》和《大逻辑》等。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号,湖南邵阳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习。1926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1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同年11月到西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1941年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任音乐教师。1943年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师。1945年赴华北。 1946年3月返回延安筹建延安中央管弦乐团,任团长。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一至三届委员、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一届常务理事和第二、三届副主席,音协上海分会主席。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贺绿汀独唱曲集》。

胡 蛮(1904—1986),曾用名王均初,河南扶沟人。1925年毕业于河南省开封师范学校艺术系,同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西画系,毕业后留任助教。1939年5月回国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兼美术教研组组长,同时任中央党校文艺工作室美术组组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兼研究室主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出版有《中国美术史》(修订本)、《论神似及其他》等学术著作。

胡一川(1910—2000),原名胡以撰,福建永定人。191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到延安,在鲁艺当木刻教员。1938年任鲁艺木刻工作团长。1939年冬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水印套色年画,宣传画。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任中南美专校长。1958年起任广州美院院长。除木刻外还有《开镣》、《前夜》、《挖地道》、《奇石》等油画作品。

华寿俊(1912— ),江苏宝应人。1937年到延安。1938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 1939年调延安自然科学院任研究员、工程师,与王士珍共同研究发明马兰草造纸技术。1940年在定边研究产盐新方法。1942年研制钞票纸并建立银行钞票纸工厂。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科院西北分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科院西安分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贾 芝(1913— ),原名植芝,山西襄汾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同年赴延安,先后入延安抗大、鲁艺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部干部,延安中学教员,延安大学文艺系副主任。建国后,历任《民间文学》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民间文学论集》、《新园集》,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歌谣选》、《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学卷》、《中国新文学大系·民间文学》等。

江 丰(1910—1982),原名周熙,上海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到延安,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前线画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兼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文化委员会委员、边区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出版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西洋名画欣赏》、《达·芬奇的艺术》、《西北剪纸集》、《延安剪纸》等书。发表了关于西洋美术史和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50多篇。

姜君辰(1904—1985), 江苏江阴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法科大学专修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到延安任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延安大学财经系副主任。建国后,历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著有《社会学入门》、《一年来的中国经济》(与钱俊瑞合著)等。

康 迪(1913—1983),原名金祖光,江苏淮安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病理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讲师。后赴延安,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务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农业科科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教授、院长、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陕西省农学会第二届理事长。

柯仲平(1902—1964),原名柯维翰,云南广南人。1937年11月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训练班班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主任。1938年创办民众剧团并任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大学文艺系主任。建国后,曾任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出版有诗集《毛泽东的小英雄》等,有《柯仲平诗文集》。

乐天宇(1900—1984),湖南宁远人。早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曾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农科主任、生物系主任。1943年3月,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后,任自然科学院农业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陕甘宁盆地植物》、《植物生态学》等。

李 苏(1914— ),江苏扬州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学系主任、化工系主任、教授。在延安曾制造出黄色炸药。建国后,历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兼北京化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环境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初犁(1900—1994),四川江津(今重庆)人。1915年赴日本留学。1925年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1927年回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在陕北公学任教。建国后,历任国家侨委办公厅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李凡夫(1906—1990),广东中山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到延安任《解放周刊》编辑,红军大学、抗大、陕北公学教员,被公认为名教授之一。建国后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第五中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后任安徽省常委兼宣传部长,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副主任。

李焕之(1919—2000),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专。1938年到延安,入鲁艺音乐系学习。同年11月入党,后任教鲁艺。期间主编《歌曲》月刊、《民族音乐》等刊物。建国后,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兼合唱指挥、中国音协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主要作品:《作曲教程》、《歌曲创作讲座》等。

李 强(1905—1996),原名曾培洪,江苏常熟人。1923年入上海东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学习。1925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回延安。曾任中央军委军工局副局长、局长,联防军军工局局长,1943年9月至1945年11月兼任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兼任中央军委三局副局长,工矿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任中央人民广播事业管理局局长,电信总局局长,外贸部副部长。1956年兼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任外贸部部长、党组书记。1969年、1973年、1977年分别在中共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名誉顾问,中国电子学会名誉理事。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唯一(1919—2004),吉林永吉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陕北红军大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陕北公学教员、抗大一分校支队主任教员、第十五兵团宣传部副部长。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宣传部部长、志愿军干部学校校长兼政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长期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论美国经济危机》等。

李元庆(1914—1979),笔名袁里、李健等,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31年考入上海音专理论作曲系。1941年从重庆赴延安参加革命,历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师、《民族音乐》编辑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室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音协理事、书记处书记,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

力 群(1912— ),原名郝丽春,曾用名郝力群,山西灵石人。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第二战区陕西宜川县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美术系主任。1940年初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版画协会副主席等职。出版有《力群版画选集》、《力群中国画选集》、《力群美术论文选集》等著作。1992年5月,山西省政府授予力群“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林 华(1913—1997), 江苏无锡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自然科学院任教期间,曾研制出土法玻璃制造技术,解决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医疗器械和军工生产的难题。建国后,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86年开发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及顺丁橡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编有《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林迪生(1903—1997), 浙江临海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教育系。1936年到延安,任教于延安师范学校。1941年任延安大学中学部主任。后一直在延安大学任职、任教,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任延安大学教干处处长、分校教育处处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处长,二部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兰州大学校长。1979年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林俚夫(1909— ),辽宁西丰人。1929年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达延安。同年9月任陕北公学政治经济学教员。 1939年被康生诬陷为内奸,关进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直到1945年才彻底平反。建国后历任东北计划经济学院副院长,中科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组长、《经济研究》副主编、研究生导师、北大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凌子风(1917—1999),又名凌风,祖籍四川合江,生于北平(今北京)。初中毕业后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 1935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舞台美术系。 1938年底到延安,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历任团委、编导委员、歌剧组长等职。1944年回延安任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戏剧系教员,导演了话剧《粮食》,参加了话剧《把眼光放远点》和《前线》的演出。建国后,长期从事电影工作,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导有故事片《中华儿女》、《春风吹到诺敏河》、《红旗谱》、《李四光》,译制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并编导有《骆驼祥子》、《春桃》等片。出版有《骆驼祥子》、《电影的设计、施工和完成图谱》专著。

刘端棻(1909—1992),又名刘馨。直隶(今河北)枣强人。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教育系。1937年底赴延安,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后历任鲁迅师范学校训导主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关中师范)副校长、边区师范学校(延安师范)校长、子长中学校长。1946年8月调延安大学与林迪生共同负责教导处工作。1948年5月任延安大学分校(洛川、宜川)教育长。1948年10月任延安大学总校教育处长。1949年5月起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处处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1953年后历任西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校长,中共陕西省委文教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著有《延安整风与教育改革》等。

刘 春(1912—2002), 江西吉水人。1936年参加左联,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延安抗大学习。1941年9月起任延安民族学院教授、研究部部长、延安大学校务委员,延安大学民族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内蒙古分局委员、副书记、东部区党委书记,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燕京大学兼职教授,少数民族语文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学院院长等。

刘 旷(1920— ),原名刘逸夫,四川岳池人。1938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起,先后任延安中学、延安大学美术系教员。建国后,历任《西北画报》主编、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西安美协副秘书长等职。

刘若曾(1912— ),湖北鄂州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边区师范学校工作。后任三边师范学校教导主任,三边公学校长,延安大学教育班、中学部副主任。建国后,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部主任,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校长,西安政法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师范学院院长。

刘泽如(1897—1986), 河北辛集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北公学师范部主任,陇东中学校长,延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院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校长、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工会副主席,陕西省教育工会主席,陕西省心理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长。著有《中庸的人性论》、《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情感》、《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等。

吕 骥(1909—2002),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曾就读上海国立音专。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参加筹建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兼教务处主任。1940年7月后,任鲁艺音乐部主任兼教务主任、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教务处处长。建国后,任一至四届中国音协主席,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出版有《吕骥歌曲选集》和《吕骥文集》上、下集。

马 彬(1916— ),江苏仪征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延安大学成立后调该校任英文教员,并兼任中学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教员。此后,一直在延安大学任教任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延安大学分校第一部主任。建国后,先后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一部副主任,兰州分校教育长,后任甘肃省行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党委第一书记,甘肃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马 达(1903—1978), 广西北流人。早年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赴延安,在延安鲁艺、中央党校任教,后到华北大学任教。建国后,任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第一、二届理事和天津分会主席。

马 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1939年到延安,在鲁艺音工团工作、学习。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歌资料。创作有歌曲歌曲《南泥湾》、秧歌剧音乐《夫妻识字》,并参与了大型歌剧《周子山》和《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一生写了200多首(部)音乐作品。并著有《冼星海传》等著作和200余篇论文。

马济川( — ),陕西米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前,曾任榆林中学校长,绥德师范学校校长,省立米脂中学教师。陕甘宁边区成立后,历任公立米脂中学校长,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大学洛川分校主任。建国后,曾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副校长。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茅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40年5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主讲《中国平民文学》。建国后,任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其党籍。著有《蚀》、《虹》、《子夜》等大量文学作品及论著。并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行世。

孟 波(1916— ),原名绶曾,江苏常州人。曾任《大众歌声》编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延安鲁艺教员,鲁艺戏剧音乐资料室主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导员。建国后,历任中国音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文化局、电影局局长,中国音协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文联副主席等职。

聂春荣(1911—1991),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1934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学院机电系。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抗战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经济委员会计划处副处长、东北工业部机械局副局长。1953年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二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国家科委情报局局长,中国科技情报所所长,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强晓初(1918— ),陕西安定(今子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定县苏维埃政府代主席、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44年11月至1945年10月任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赴东北任中共热中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松江省委第二书记兼省政府主席、黑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候补书记、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山东省委书记、吉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屈伯川(1909—1997),原名屈伯传,四川沪县人。1934年赴德国留学,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1939年到延安,参加筹建自然科学院,任教务处长。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参加筹建大连大学,任大连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所所长。大连工学院独立后任院长。1978年再任命大连工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任白戈(1906—1986),四川南充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陕北公学、抗大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西南文联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译有《列宁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机械论批判》等。

荣孟源(1913—1985),山东宁津人。1931年考入中国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曾任八路军兵站卫生部股长,边区师范教员,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教员,延安大学行政学院教员。解放战争初期仍在延安大学及延安大学高中部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学术委员,近代史资料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中国历史纪年》、《蒋家王朝》、《历史笔记》等。

沙 蒙(1904—1964),河北玉田人。中法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44年后任延安鲁艺教员、实验剧团团长。建国后长期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三届理事。导演的影片有《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与林杉合作编导《上甘岭》等。

沙 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文学系代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南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作协主席、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出版有《沙汀短篇小说选》等。

石 鲁(1919—1982),原名冯亚衡,四川仁寿人。1937年毕业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北文工团美术组组长,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创作员,《群众画报》主编,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班主任。建国后,历任陕西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创作作品有国画《转战陕北》、《古长城外》、《南泥湾途中》、《山雨欲来》等,系国画大师。

舒 强(1915— ),原名蒋树强,江苏南京人。1944年到延安,任鲁艺教员,参加了新歌剧《白毛女》的导演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院长、总导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有《舒强戏剧论文集》行世。

舒 群(1913—1989),原名李书堂,黑龙江哈尔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到延安,历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教员、《解放日报》四版主编,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文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在东北创办东北大学,任副校长。建国后,担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秘书长。创作了长篇小说《这一代人》等。出版有《舒群文集》。

宋侃夫(1909—1991), 江西萍乡人。浙江大学工学院附属高级工科学校电机系肄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陕北公学秘书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干部处处长、延安大学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中共长沙市市长,湖北省总工会主席,武汉市市长,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全国总工会第九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孙 犁(1913—2002),原名树勋,河北安平人。1944年到延安,在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文学系任教。其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著名的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落》、《麦收》等作品。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文联名誉主席。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长篇小说)、《铁木前传》(中篇)、短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诗集《白洋淀之曲》、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出版有《孙犁文集》。

孙鸿儒(1915—1988),天津人。193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1938年赴延安。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1947年后,历任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局局长、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冶金部司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唐荣枚(1918— ),女,湖南长沙人。1938年春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员兼全院声乐指导。1945年到东北,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任教。建国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中央歌舞团声乐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等职。

田 方(1911—1974),原名田兆栋,原籍天津。生于河北保定。1938年赴延安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调入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任艺术指导科长、团长。是当时延安的著名演员。建国后,参与《英雄儿女》、《革命家庭》、《深山里的菊花》等影片演出。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中央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王 滨(1912—1960),原名绍杰,山东昌邑人。1931年毕业于联华影业公司北平五厂电影人才养成所。1938年入延安陕北公学、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调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导演兼戏剧系教员。1944年主持《前线》导演团工作,同年组织《白毛女》的编导工作。建国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与水华合作编导影片《白毛女》。

王朝闻(1909—1976),原名王昭文,笔名纹石,四川合江人。曾在成都艺术、岷法大学美术系、国立杭州艺专学习美术,主攻雕塑。1940年至1945年在延安鲁艺美术工场作研究和创作工作,并兼任美术系教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发表的雕塑作品有《毛泽东浮雕像》、《民兵》、《刘胡兰》等。论著有《新艺术创作论》、《新艺术论集》、《论艺术的技巧》、《面向生活》等十多部,并主编了《美学概论》。

王季愚(1908—1981),女,四川安岳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编辑研究室编译。建国后,曾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等职。译著有《在人间》、《西班牙万岁》、《苏联妇女在内战中》等。

王式廓(1911—1973),山东掖县人。1932年起,先后在北平艺术学院、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5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1938年8月到延安,在抗大学习。后曾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教员兼研究员。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为该院教授、研究部主任。出版有《王式廓画集》等几本专集。

王思华(1904—1978),曾用名王慎明、王右铭,河北乐亭人。1926年至1930年,先后赴法国里昂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回国后,应聘为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37年10月到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陕北公学教员,后任军委总政治部研究社社长,陕甘宁边区银行顾问等职务。建国后,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长期规划委员会经济学专家顾问等职。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震之(1915—1958),河北定县人。抗日战争前在上海参加中国剧作者协会,后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副主任,实验剧团主任,西北联防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工作团团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电影局编剧。著有剧本《人命贩子》、《流寇队长》,电影文学剧本《白衣战士》、《保卫国家》等。

温济泽(1914—1999),江苏淮阴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38年到延安,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延安大学等单位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等职。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教授。

沃渣(1905—1974),原名程振兴,浙江衢州人。先后就读于南京美专国画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美术研究室创作组长。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委员、创作室主任、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和荣宝斋经理。

吴伯箫(1906—1982),原名成熙,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38年4月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1943年入中央党校三部学习。历任陕甘宁教育中等教育科科长、延安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参加编写《文学》课本,兼任中国作协所属的文学讲习所所长。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作品有散文《北极星》、《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等。

武 衡(1914—1999),江苏徐州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党,随后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联络处处长,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1942年调延安自然科学院、任地质矿产系教员兼任校党总支委员。建国后,历任中科院副秘书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地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科委副主任、顾问,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会长。1984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授予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中顾委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科技战线五十年》、《无悔—武衡回忆录》。

武可久(1913—1993),江苏灌云人。1936年参加革命,第二年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贵州平越、唐山交大学习,秘密组织了交大地下党支部。毕业后在重庆、兰州做地下工作。1941年回到延安,先在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后在延安军工局工作。建国后任铁路工程总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唐山铁道学院副院长。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29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1938年11月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两年中,创作近百首作品,有歌剧《军民进行曲》,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黄河大合唱》。同年5月赴苏联考察学习。1945年12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莫斯科,当时毛泽东在延安亲笔写挽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一生创作音乐作品近300件,撰写论文35篇。出版有《冼星海选辑》一、二集,《冼星海歌曲选》和《我学习音乐的经过》(内收有冼星海生前的创作札记、论文、书信等),并出版《人民歌手冼星海》。

向 隅(1912—1968),原名向瑞鸿,湖南长沙人。1932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科,学钢琴、小提琴,兼学和声与作曲。1937年从长沙赴延安筹建鲁艺,历任音乐系教员、音乐研究室主任,戏剧音乐系副主任。编写《作曲法》讲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加创作《葬礼进行曲》。1944年冬至1945年春,参与《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建国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部主任、中国音协书记处书记和第一、二届理事。出版有《向隅歌曲选》。

萧 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辽宁义县人。1938年3月只身徒步到达延安。不久与丁玲、聂绀弩一同到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后又从西安到四川。1940年第二次到延安,鲁艺并入延安大学后在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建国后,任北京市文物组文物研究员、北京市文化局所属戏曲研究所戏剧研究员、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过去的时代》及《萧军近作》、通俗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等。

徐 冰(1903—1972),原名邢西萍。河北南宫人。1923年赴德国留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筹建陕北公学并在陕公任教。后任《解放》周刊编辑,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曾翻译《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1938年5月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从抗大提前毕业,到延安“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从事写作,年底调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后任文学系主任。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亚非作家会议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彦 涵(1916— ),原名刘彦涵,江苏东海人。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毕业于鲁艺美术系。不久参加了鲁迅木刻工作团,随军开往太行山敌后根据地。1943年春调回延安鲁艺从事教学与创作。建国初,先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后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出版了《彦涵木刻集》和《彦涵画辑》等。

杨 松(1907—1942),原名关绍镒,化名吴平,湖北大悟人。1926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春到延安任陕北公学和中央马列学院教员。1941年5月,参与创办《解放日报》,任总编辑。同年出席了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扩大会议。著有《论民族》,合编有《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等。

杨作材(1912—1989),江西德化(今九江)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务处处长。建国后,历任重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冶金工业部设计司司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延安期间,曾独立设计并指挥施工建造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办公楼,王家坪中央军委机关礼堂。

姚时晓(1909— ),原名治孝,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后任延安鲁艺教员。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二届理事和第三届常务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尹 达(1906—1983),原名刘耀,字照林,河南滑县人。1928年在河南大学学习时,曾参加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37年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北公学社会科学研究室研究员、陕北公学教员。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历史研究》主编,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新石器时代》等。

于 敏(1914— ),原名于民,山东烟台人。山东烟台英语专科学校毕业。1938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新中华报》记者、编辑,延安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戏剧系教员。建国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电影艺术》主编,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和第二、三届理事以及第四届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著有电影剧本《桥》、《赵一曼》,电影论文集《探索》,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等。

于光远(1915— ),原名郁钟正,上海人。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与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青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调研局研究员、行政学院教员、延安大学教务处教务科副科长、延安《解放日报》言论部副主编。建国后,历任《学习》杂志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论社会科学研究》等。

袁文殊(1910— ),原名袁文枢。笔名舒非,广东兴宁人。1930年入广东戏研所附设戏剧文学系学习。1941年冬到延安,先后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教员、班主任、系主任。建国后,曾任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文化部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第一书记等职,出版有论文集《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电影求索录》等。

恽子强(1899—1963),湖北武昌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吉林师范、中法大学任教。1943年到延安。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甲等文教英雄”。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编译局副局长,东北分院副院长,中国化学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任理化学部副主任。

张 仃( 1917— ),奉天(今辽宁)黑山人。1938年到延安。曾任鲁艺美术系教员、《东北画报》总编辑,系延安时期著名美术家。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有《张灯漫画集》、《张仃水墨画集》、《张仃画集》等。

张水华(1916—2002),原名张毓蕃,湖北钟祥人。1933年入复旦大学学习。1940年赴延安,任延安鲁艺教员、实验剧团导演。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导演的影片有《烈火中永生》、《伤逝》等。与王滨合作导演的《白毛女》1951年获第六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与夏衍合编《革命家庭》,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导演的《林家铺子》1983年获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张贞黻(1905—1948),浙江奉化人。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1930年至1939年改学大提琴。曾在上海管弦乐团等乐队任大提琴手。1940年冬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6年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成立,任副团长。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教育系。到延安后任行政学院教育系主任,1944年行政学院合并入延安大学后,任延安大学行政学院教育系主任。1944年被选为边区文教模范。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高教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计划司司长。著有《幼稚园的社会》、《幼稚园的演变史》、《幼稚教育概况》,有《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

赵飞克(1909—1976),曾用名云鹏,湖北鄂城(今鄂州)人。武汉大学肄业,1935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32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6年回国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立工学院、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天津工商大学教授,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译员,中共中央财经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直属党委宣传科科长,延安大学教育处副处长、秘书长。建国后曾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学术秘书、副主任等职。

赵君陶(1902—1985),女,四川酉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到延安,先后在延安大学、中央教育研究室任教和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南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处长,南开大学党委委员,化工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化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等职,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钟敬之(1910—1998),浙江嵊县人。1927年入上海劳动大学学习。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舞台美术教员。先后兼任鲁艺实验剧团及鲁艺美术工场主任,主要从事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创作,雕塑作品有《小八路》胸像等。建国后,参加了创办北京电影学院的工作,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顾问。

周立波(1908—1979),原名绍仪,又名凤翔、摹梧,笔名立波、张一柯、张尚斌,湖南益阳人。1927年毕业于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主讲《名著欣赏》,在全院产生轰动。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有《周立波文集》、《周立波选集》、《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评论集》等。

周巍峙(1916— ),江苏东台人。1938年7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率团到晋察冀边区,从事音乐创作、指挥和行政领导工作,并任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晋察冀分会主任。1944年奉命率团回延安,在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并任戏剧音乐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第一副部长、代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出版有《文艺问题论集》、《巍峙歌曲集》、《周巍峙文集》。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校内链接 | 校外链接 | 后台管理